李昌永:辽沈战役中的炮兵 榜样力量-吉林好人 曹艳英 2252213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吉林好人 > 榜样力量

李昌永:辽沈战役中的炮兵

2016-11-02 | 来源: 通化日报

1.jpg

  晚年时的李昌永。

  前不久,“与爱同行·公益伙伴”的志愿者们来到通化县快大茂镇老兵李昌永家。借此之机,记者采访了这位可敬的老兵,听他讲述战争年代那些难忘的往事。

  李昌永,朝鲜族,1931年4月出生于通化县,1946年7月参军,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战士,后为解放军第四野战军40军119师355团炮兵。他曾参加过四保临江战役、辽沈战役,因负伤于1950年转业,1992年从通化县交通局监理所离休。

  提起战争年代那些难忘的往事,李昌永陷入了回忆中。1946年12月,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为继续实现其“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计划,大举向临江地区进攻,阻止东北民主联军北满部队过江增援。李昌永所在的部队只好撤退到三岔子一带的深山中。由于惧怕国民党兵的打击报复,当地百姓不敢支持民主联军,因此给部队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当时正值冰天雪地的季节,天气极为寒冷。没有粮食,战士们扒开雪,寻找遗落在地上的菜叶充饥。战士们连内裤都没有,只穿着棉裤在风雪中艰难跋涉。没有行李,没有可供睡觉的地方,战士们就把雪地踏平,几名战士背靠背坐在雪地上睡觉,能够到老百姓家的仓房里过夜,那就是他们最幸运的事情。有的战士晚上睡着了,第二天却没醒过来。

  为了躲避敌人的追赶,作为炮兵的李昌永和战友们把“92步兵炮”分解开,大家分别扛着大炮部件在茫茫林海中与敌人周旋。直到1947年春天形势出现好转,李昌永所在部队才又回到通化一带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斗。1948年春,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在我军强大的攻势下,龟缩于长春、沈阳、锦州3个孤立地区。同年9月20日,李昌永所在部队奔袭义县,出其不意地将国民党93军暂编第20师和地方团队、地主武装等1.2万余名守敌压缩并包围在义县城内,切断了他们通向锦州的退路。由此,拉开了辽沈战役的序幕。

  义县城是通往锦州、承德、沈阳铁路的交会枢纽,自古以来,这里就是进出关内外的咽喉要道和兵家必争之地,易守难攻。国民党在城墙外挖了护城壕,以古城墙为依托凿出大量明暗火力点,形成了一个广大纵深的立体防御体系。1948年10月1日上午,义县城外的东北人民解放军攻城总指挥所内,炮兵司令员朱瑞一声令下,顷刻间,城西南的城墙被“撕”开一道40多米宽的缺口。

  作为炮手的李昌永接连不断地把一发发炮弹装入炮膛射向敌人阵地。然而,国民党军队并不甘心他们的失败,依然在负隅顽抗。“轰”的一声巨响,一发炮弹在  李昌永的不远处爆炸了,他顿时失去了知觉。

  当他清醒过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医院里,他左大腿的三分之一处粉碎性骨折,幸运的是他没有做截肢手术。然而由于当时医疗技术落后,导致他的左腿比右腿明显短了7公分。从此,他变成了残疾人。这一年,李昌永还不满18周岁。出院后,他被组织安排到丹东干部学校学习。后来,转业到通化县交通管理所工作。从此,在通化县的公路上,人们时常都会看到他拖着一条残疾的腿一丝不苟地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直至1992年离休。

  李昌永老人在向记者讲述自己的经历,特别是想起牺牲的战友时,曾几次落泪。“我们通化县当年一起当兵的编了一个连,足足有100多号人,等到抗美援朝后回来时,已经不到10人了。在解放义县时,我们的炮兵司令朱瑞将军也牺牲了。”

  老人说,10年前,他曾回到老部队一次,受到部队首长的热情接待,团长还亲自安排他吃饭、陪他游玩,临走时派车把他送到车站,这让他觉得非常欣慰。

  通化日报记者 党淑梅

责任编辑: 曹艳英